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初步诊断、确定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拟行治疗方案,可提供两种以上治疗方案,并说明利弊以供选择;初期预后判断等。(2)诊疗过程的沟通内容: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或亲属介绍患者的疾病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措施、重要检查的目的及结果、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药物不良反应、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医疗药费情况等,并听取患者或亲属的意见和建议,回答患者或
f亲属提出的问题,增强患者和亲属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医护人员要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对目前医学技术局限性、风险性的了解,在向患者或亲属解答时以取得理解、支持和配合,保证临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3)机体状态综合评估的内容: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遗传因素、所患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患多种疾病等情况,对患者机体状态进行综合评估,推断疾病转归及预后。3、沟通方式方面,分床旁沟通、分级沟通、集中沟通、出院访视沟通。(1)床旁沟通:首次沟通是在责任医师接诊患者查房结束后,及时将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案、进一步诊查方案等与患者或亲属进行沟通交流,并将沟通情况记录在首次病程记录上。护士在患者入院12小时内,应向患者介绍医院及科室概况和住院须知,并安慰患者卧床休息,并把沟通内容记在护理记录上。沟通地点设在患者床旁或医护人员办公室。(2)分级沟通:沟通时要注意沟通内容的层次性。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复杂程度以及预后的好差,由不同级别的医护人员沟通。同时要根据患者或亲属的文化程度及要求不同,采取不同方式沟通。如已经发生或发生纠纷的苗头,要重点沟通。对于普通疾病患者,应由责任医师在查房时,将患者病情、预后、治疗方案等详细情况,与患者或亲属进行沟通;对于疑难、危重患者,由患者所在的医疗小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责任护士)共同与亲属进行正式沟通;对治疗风险较大、治疗效果不佳及考虑预后不良的患者,应由医疗组长提出,科主任主持召开全科会诊、院内会诊或院外会诊,由医疗组长、科主任共同与患者沟通,并将会诊意见及下一步治疗方案向患者或亲属说明,征得患者或亲属的同意,
f在沟通记录中请患者或亲属签字确认。在必要时可将患者病情上报医务科,由医疗行政人员组织有关人员与患者或亲属进行沟通或律师鉴证,签订医疗协议书。(3)集中沟通:对带有共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疾病等,由科主任、护士长、责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