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和养老机构成为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养老福利模式的主要特征。政府主持的老龄事业内容少,覆盖面窄,局限于对弱势群体的慈善救济,“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严重,城镇行政或企事业单位的退休老年人由原单位承担老年福利保障责任,发给退休金等。这一时期没有统一、规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二)探索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基于老龄化这个前提,面对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集全社会之力,共同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课题。有偿养老、养老服务社区化、农村养老服务等观点随之出现,我国由此开始了对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
(三)发展阶段。该阶段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开始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家庭和社会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建立由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观念的提出,成为构架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而且,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各种养老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出现了很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文献报告。
(四)完善推进阶段。近年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政策支持和政府责任成为关注的重点。我国政府高度关注老龄问题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并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探索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养老模式”。《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等文件就巩固家庭养老、促进社区居家养老和发展机构养老,以及三者统筹协调、社会共同关注做出了详细具体的政策规定。
近年来,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明显进步:内涵不断丰富,框架基本形成;对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方式的功能给予了重新定位;在相关福利政策激励下,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
二、社会养老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三种养老方式,而这三种养老方式各自的养老功能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将通过对家庭养老的内外部环境的异化、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机构养老发展空间匮乏三个视角进行解读。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一)家庭养老的内外部环境异化。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养老方式,也是最为广大民众所接纳的养老方式。然而,随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