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高中物理应用的数学工具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三角、极限、极值、函数和图象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感到很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学进度跟不上物理教学的需要,两个学科配合不太协调,出现学科脱节.近几年初中物理教材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高中教材虽然也有所调整,但由于受高考等客观因素的牵制,在实际教学中,总体难度并没有下降,因而反使初、高中之间的“台阶”加高了(新教材也如此).为此,必须有机处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1.利用知识上的“连接点”学习高中物理应以初中物理知识为起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注意把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分析知识上的“连接点”,充分利用初中学过的知识,延伸出去,自然拓展,把初、高中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初中已学过直线运动、速度(vst,主要研究匀速直线运动),高中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机械运动,重新较严格地定义速度,主要研究变速运动,引入加速度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研究曲线运动,探究抛体运动的规律,掌握研究常见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探究圆周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初11中已学过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高中将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深入研究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光的全反射现象、光路图等.2.填补知识上的“间断点”注意找出初、高中知识的“间断点”,进行重点突破与填补(主要表现在填补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的“间断点”).如静摩擦力的方向的分析是初、高中物理知识的“间断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实施教学中从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入手,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掌握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的方法.得出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常用假设法.再如在学习高中课本中“矢量的合成和分解”之前,应注意复习初中的三角知识,会解直角三角形,知道棱形的特性、相似三角形的特性等.3.拓展知识的“深化点”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与学生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