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如礼尚往来、婚丧嫁娶等。上述器用、制度、行为、观念四个层面的文化内涵,都是本书所要探究的内容。而观念层面的文化,记录着人类累代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内容,是不停流逝的广义文化的摹本,尤为本书所详究。冯教授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与西方文化大有不同,其相异之处在于地域、民族、国家和文化这四者合为一体,同此一指,在中国,文化的整合通过国家集权来实现文化的延续通过改朝换代来实现,文化的辐射通过疆域盈缩来实现,文化的涵化通过夷夏互动来实现。地域、民族、国家和文化这四者的统一性和延续性,使得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由于种族斗争之胜败和政治中心之转移而造成文化的突发性中绝或大空间转移,因而中国文化史也不能像西方文化史那样简单地划分为古典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段。中国文化自有其独自的成长、完善过程,中国文化史的段落划分,也应自有其独特的标准。为此,我们应当着重从四个方面加以考虑首先,要考虑中国文化独有的延续性和自我完结性。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文化之一,中国文化没有中绝或明显的突破,而是绵延不断,代有开新,这在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中是罕见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对中国文化史进行分期便无从说起。第二,必须关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整合、互补。第三,要充分关照到文化内涵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行为文化和心理精神文化,都应当予以充分的考虑和全面的把握。如果仅仅将目光聚焦在观念形态层面的精英雅文化上,便很难准确、全面把握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第四,还应当特别注意中国文化内部自身的运动规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如下几个阶段:前文明时期:此时期上启自人类的初始至传说中的大禹传子。它包括旧石器时期
(此时属传说时期)在茫茫中华大地上,。活动着一大人种,即蒙古人种(前已述及,所谓人种西来说,是缺乏依据的)。经历100多万年的采集和渔猎,我们的初民开始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中国已无疑成了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在我国黄河、长江有众多初民生活的遗址被发现,说明中华大家庭并非是所谓“西来”的。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时期:它包含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包括所谓“轴心
f时期”。这些元典系统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中坚概念、人文精神、忧患意识、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论,以及阴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