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道器、有无、理气等范畴,并且在诸子辩难、百家争鸣的时代已张扬展开,在这一时期象形会意的文字、诸子思想、宗法伦理已臻完善,并对后代开始产生其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已开始使用青铜器。这是一种铜锡合金,块范筑法的器物,与西方文明不同的是,它优先应用于生产工具。作为祖先崇拜的天、地、人三大祭祀活动,在此时已经成立了定势,它形成了慎终追远、重史立言的一种宗法制。一统帝国文化的探索定格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公元220年)。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而使这一时段成为古代帝国的完成期。在这一时期里,中国文化的很多基本层面都已固定,如度量衡的统一,文字的厘定;教育模式、户籍控制、官吏的铨叙都有一定规范;经学和史学体系有了一定范式;集权制已经形成,儒家文化已被经学化、官学化;各王朝的家天下制度已经肇始。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中叶,是胡汉、中印文化的融会期。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促成了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相互影响,使得中原文化向东南推进。唐中叶至明代中叶,是我国近古文化定型期。在此期间过去的领主庄园经济已经渐
趋破产,地主自耕农经济逐渐定型,逐渐推进的两税代替租庸调,使传统的赋税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法。唐末宋初,“实物经济”式微,货币(纸币)大量流通,城市已由单纯的政治、军事中心演变为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市井文化趋于活跃,反应市民生活及情趣的小说、戏曲,在内容及形式上都别具一格。如果说,汉赋、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构成中国文学主流脉络,那么中唐以后俗的一脉(如戏曲、小说等)便由潜渐显,此一阶段的宋明理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复归。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即明末至五四运动。明朝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渐趋活跃,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到了清代,由于国家内部压力和外力的冲击,渐使清末的社会向着现代化社会转型,东南沿海成了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而中华民族在空前危机与共同奋斗中形成了新的凝聚力,在新崛起的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基础上,开始向现代民族转变,国家形态终于结束了持续两千年的君主制体制,开始向现代化国家体制转变。由于新型工业文明的诞生和成长,传统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面临着千年未有的巨变,但是,所有的这些转变无论在时间范围内还是空间范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