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气象学、医学、化学、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英国学者李约瑟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权威,他十分推崇中国古代哲学所使用的“通体相关的思维”方式,特别强调从战国时代的庄子到宋代的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他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要发挥原有的整体思维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学习西方文化善于分析的长处。中西思维方式的贯通融合,必定能使中华文化更迅速地发展,并为世界文化掀开新的篇章。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的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刚健立身,自强不息。刚健自强,奋发有为,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中华文化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靠的也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惟有不断地自强,才能永久自立。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早就说过“容乃公”,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易传》又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以丰富自己。中国人敢于、乐于吸收外来的文化,更善于消化外来的文化,吸收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f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史撰述,始于本世纪初。近百年来,已出版了几十部文化通
史和断代史。由于对“文化”的界定和“文化史”所应描述的内涵外延理解各异,各个学者对中国文化史的分期问题,亦即如何描述中国文化发生演化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存在着不小分歧。中国文化史专家、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在其新著《中国文化概论》中,对中国文化史的划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本书所采用的“文化”概念,其本质意蕴是“人类化”“自然的人化”、,它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人类实现“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主体心智的塑造,因此,文化分为技术体系表现为文化的器用层面和价值体系表现为文化的观念层面两大部类,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介乎二者之间或二者之外的,还有文化的制度层面和文化的行为层面。前者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如国家模式、法律体系、赋税制度等;后者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