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书法和绘制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讲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侑》)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了,文采超过质朴就浮华了,两方面配合适当,“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才称得上君子。()这都是强调把握一个恰当的度,以求得均衡,均衡才能稳定,均衡才美。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达到平衡和协调,就可祛病延年。中国人早就懂得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道理,强调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就含有这种光辉思想。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受大自然养育的。大自然
f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飞禽走兽,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伙伴。如张载所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但不应该破坏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不要做大自然的掠夺人。而要辅助自然界化育万物,为人类造福,如《易传》所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不仅如此,还应当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易传》提出“三才之道”《周易系辞下》,视天下人为一整体,认为宇宙中各类()事物都存在着普遍联系,彼此相互影响。人们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部分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任何一个部分都反映整体。中国就是把人的身体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是局部的病症,却往往着眼于全身进行治疗。中国的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也是注重整体的把握。在画竹之前要有成竹在胸,就是这个道理。而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等,都是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总体感受。随着历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分析的方法也在西方发展起来。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学科分工的细密,曾经促成科学长足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分工过细,以致互相割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未必能发现事物的普遍规律,有时候倒需要从总体上把握,这样才更准确。随着科学的更进一步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们也越来越感到整体思维的重要。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就更引人注目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了。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以阴阳五行观为其自然哲学的基础,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考察自然现象的性能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在天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