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晚从周代开始,就将
人置于中心的地位。《尚书》里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连上天也要顺从人民的视听,以决定其好恶取舍。《左传》里还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办神的事。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字书《说文解字》解释“人”这个字的时候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是和天地并列的三才之一,是万物之灵。中国虽然也有神学,也有宗教,神学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无上权威地位。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例如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虽然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和祠堂,但他们还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涵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人和禽兽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的道德,这可以叫做道德意识和人格意识。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身而取义。(孟子还有一段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他们看来,道德和情操比生命更重要。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而且认为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这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光辉。圣贤并不是天生的,是通过自身的刻苦修养达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现代西方很不同。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群”都是。
个体是“小我”,整体是“大我”,群就是公。《礼记》中说:“天下为公”。孔子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宋代的苏辙说:”“不以私爱害公义。”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公后私,对群体负责的精神在千百年文人墨客的文字中不可胜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十二章)孔子倡导:“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的中道观,《中庸》以“致中和”《礼记中庸》()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向,城市的规划,房屋的设计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