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层次分明的青花瓷。郎窑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此外,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和紫金釉等都也是成功之作,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达到足以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媲美的地步。康雍两朝,一些失传的技艺得以恢复,再加上新的技艺的发明,使得瓷器制造业飞速的发展。乾隆时期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都有有所发展。
乾隆时期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也一落千丈。随着1911年清王朝的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制造业落下了帷幕。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珍贵而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1杜石然等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1982
f2杨友智、符锡九编,《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3梁宗强、李春荣,《中国科技之最》,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4洪光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自然科学研究所编,1978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