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中的小课题研究思想品德课中的“小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会沟通、分享、合作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小课题研究活动的一般流程是“确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研究交流成果与评价”。下面,笔者就围绕这四个环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一点粗浅看法。一、确定课题确定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课题确定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也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确定课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自己确定课题;二是由教师提供若干个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课题。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同一内容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但是每个问题的研究价值却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题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又是学生感兴趣的;二是课题必须是生活的,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来源,最好是那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社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三是课题必须是可研究的,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作课题,课题的确定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相适应,既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又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例如,在教学初一《我是中学生了》这一课时,可以确定“本班同学学校生活适应情况调研”的课题;在教学《相逢在花季》这一课时,可以确定“同学交往中的困惑及其应对方法”的课题;在教学《护佑生命安康》这一课时,可以确定“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学校周边环境调研”的课题或者“未成年人安全伤害事故的原因及对策”的课题,也可以确定“未成年人上网情况调研”的课题等。二、制定方案当课题一旦确定,制定一个比较规范、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十分重要,以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确保研究课题达成预期目标的决定性条件。研究方案一般主要包括背景分析、研究的目的和价值、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时间规划、研究的具体方法等。整个方案中还应包括研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和研究制度、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和争取产生的作用预见,以及研究过程所需材料、经费等的来源及思考。总之,在研究方案中要充分考虑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