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详述了,但是一定要清晰,目标越清晰,越明确,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模糊的目标和没有目标是没有区别的。这里重点说一下第一年的市场开发计划。
第一年在每个村开发35个示范户,10亩左右的示范田,重点村落重点开发。怎么找示范田?一个村里面谁的庄稼长的好,这个基本上一打听就知道了,向人家种的好的庄稼汉学习总会吧,看看人家用的什么种子,什么农药,用的什么方法,夸夸人家让人家心里也高兴高兴,不难吧,然后告诉他,能不能拿出一块地做自己的示范田,保证效果不比你现在的差,而且还能享受到我给你的特殊优惠,这个一般人是不会拒绝的吧。当然了,如果示范田在路边的话就更好不过了。第一年要在这个村落发展一部分自己的客户,前面说了1000亩能达到100亩,那就占领这个这个市场的十分之一了,我想第一年发展30亩,问题应该不大吧,咱也知道,抓住20的有效客户,就能做好80的市场,所以要重点发展种植大户,就是只用我一亩地的产品我都高兴,反正是挤进去了,这一亩地的用量就给我提供了服务他们的机会,第一年效果好了,或者一季效果好了,下一次我就能让他们用到2亩或者3亩,大户抓到手了,后面的事情自然就好办了。长远的看,做出效果农民当然会认可你,但是农资市场并不完全是摆事实讲道理的市场,而是一个鱼龙混杂,是非不分的大杂烩,在农资产品差异化并不明显,农作物效果并不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实际情况,天气、地理、人为因素太多,加上人的肉眼实在不比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老百姓随众和贪图小便宜的心理作用下,我还得操作几个短期的销售战役才行,利用短期的促销实现产品上量。(他们就这么糊涂,有时候一点小奖品就把魂就勾走了,没办法,农民很少知道什么叫自我,他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大家”)。我个人认为,长短结合,把握平衡是农资销售的关键,总想着长线操作的人,会因为短期内的产品销售上不去失去资源支持,同时给自己造成资金压力,但过于看重短期操作则会失去长远的发展潜力,所以要平衡,其实想
f想世界上的什么事情不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吗,老子
年前就把“中庸”玩腻了,事过千年,道理竟然还是这个道理,但能彻底搞明白的却没几个孙子。(四)定位定天下
传统的农资店给自己的定位是农资产品的流通,也就是进货卖货(悲哀的是这些人还是坐在店里面等人家上来买),我想现在的农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了,咱得未雨绸缪,做好定位,定位定天下嘛,把自己位置摆对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