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程度和深度情况,有感情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翻开教参,你会发现每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我有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一、打好朗读基本功,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只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才能有语气、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如果字音还读不准,不知道在哪里断句,学生就不会读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体会。所以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扫清课文中的文字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注重范读,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摹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的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教师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样板,对于课文中难理解的句段,教师可以分析,讲解,但对于朗读时语言的轻重缓息,光靠讲解,学生仍不明白,而范读则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到了正确的声音形象,做到朗读得流利。朗读中对于一年级学生特别要注意1、停顿。朗读中的停顿主要分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即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的短暂停顿。2、重音。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地读。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像“啊”这个字,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感: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每篇课文有个基本语调基调。3、语速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稍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稍慢一些。在同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4、停顿。这里说的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时,为了增强感染力也可以变化停顿时间。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
f三、创设情境,引发共鸣鉴于年龄特征的局限性,孩子们还难以将文本与情感相融合,并通过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