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样就有力地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接着从反面加以论证,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灭亡,从而发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呐喊。最后一段,由论古转入讽今,通过两组对比,鲜明地指出不以六国为戒,必是一条亡国之路。三、语言风格《过秦论》铺排夸张,辞采飞扬;语警词工,文质并茂,因而赋的色彩更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铺叙排比,渲染情势,二是多用骈偶。例如文章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铺排中蕴含着骈偶,骈散结合,打破了骈体文“四六句”的僵化形式,以极简省的笔墨塑造出秦始皇那“威加海内”的形象,文质兼美,美不胜收。《六国论》语言风格有二:其一,语言锋利,文笔老辣。如开头论六国灭亡原因:用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可谓一针见血,力透纸背,同时又紧扣为文的宗旨。二是寓情于理,意味深远,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采。如第二段作者在批评韩、
f楚等诸侯国赂秦的行为时写道:“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这些句子理中含情,情中寓理,不辩而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自现。作为史论,作者并没有板起脸孔,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人口服,更让人心动。《过秦论》《六国论》采用“七分为史,三分为论”笔法,不仅讽喻告诫当时的统治者、要以史为镜,革除弊政,也给人们以某种启迪和警示,称其“千古美文”,当之无愧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