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过秦论》与《六国论》比较谈过秦论》六国论》
孙江玲
一、提出论点前文“卒章显志”,后文则开门见山。《过秦论》选文共五段,但前四段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叙述秦由兴盛而衰败以至于灭亡的史实。从文字表面看,只字未言“秦过”,却只一味为末段论点的提出层层蓄势,及至段末方把“谜底”揭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大有“豁然开朗”之感。明代才子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可谓一语中的。而《六国论》则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作者首先排除“兵”“战”因素,然后根据论证的需要,从“赂秦”和“不赂秦”两方面将中心论点“分、解”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又为下文的论证“举纲张目”。二、论证方法《过秦论》寓议于叙,运用对比;《六国论》则是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等的综合运用。所谓“寓议于叙”,即《过秦论》前四段以极概括文字叙述了秦一百多年的兴亡历史,虽处处叙而不论,但其“义理”却早已蕴含其中,但偏偏“引而不发”,直至文未将内蕴的含义加以挑明,读者才悬念顿释,回顾前文,方明白作者明写、详写“攻守之势”,暗写、略写“仁义不施”,其目的全在于指斥秦王朝仍采用暴政的策略而没有“易其道,改其政”即实行仁政。此外,本文运用四组对比很好地论证了其论点。这一点十分明了,不再赘述。通过对比,攻守之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之理自现不施仁义的苦果也只有秦自己品尝了。《六国论》的论证方法,则以史实为根据,采用分类举例比较的方法,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先从正面加以论证,具体地说,即文章第二段就“赂秦”的一些国家韩、魏、楚加以论证,“赂秦”者换取的仅仅是“一夕安寝”,因此“赂秦”的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助长秦人的威势,削弱了自身的国力。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第三段则以齐、燕、赵三国为例指出齐国破灭原因在于“与赢而不助五国”,燕赵两国灭亡的具体原因是其本身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不终”,,但根本原因都是失去了外援的燕赵等国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