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新进展
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点。当前抗心律失常药物进展迅速,为方便广大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就现阶段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汇总如下。
标签: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自从1918年Frey将奎尼丁在临床上应用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已近百年。即使在射频消融等新型方式广泛治疗心律失常的今天,对于多数患者而言,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或必需组成部分。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点。当前抗心律失常药物进展迅速,国内外学者均对其展开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药物的安全性及新药的研究。为方便广大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就现阶段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展汇总如下。
1常用药物的分类
现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仍是Williams分类方法,它根据电生理和药理机制分为钠通道阻滞剂(Ⅰ类)、β受体阻滞剂(Ⅱ类)、钾通道阻滞剂(Ⅲ类)和钙通道阻滞剂(Ⅳ类)等四类1。但是该方法存在一些缺陷,如:对心律失常也有治疗作用的腺苷、地高辛、阿托品等未能包括在内;某类药物可兼有多种药理作用,如Ⅲ类中的胺碘酮同时也有Ⅰ、Ⅱ、Ⅳ类作用。
因此,1991年根据药物作用靶点制定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西西里策略。该分类方法详细描述了每个药物的通道受体类型和离子泵基础,有助于医师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机制的理解2。但由于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复杂性,使西西里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难度,故而临床上仍习惯使用改良后的Va
gha
Williams分类方法,其具体机制和代表药物如表1所示3。
2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由于不利的风险效益比,IA类药物在临床的使用逐渐下降。IB类中的利多卡因虽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VT,但也逐渐被其他替代药物取代。IC类药物在心脏结构异常患者中禁用,并在使用时治疗效果有限。β受体阻滞剂(Ⅱ类)继续增加他们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频率。第Ⅲ类药物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Ⅳ类的使用也较有限。而作为具有独特机制的地高辛和腺苷,可能仍会保留其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地位。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抑制心律失常的同时,也可以增加死亡率,因此这些药物在安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