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性和实用性方面将继续接受严格的审查4。
f21房颤的药物选择房颤的基本治疗原则为治疗基础疾病、重视抗凝、控制心室率。对首次发作、症状明显、有可逆性因素的房颤患者,以及可能长期保持窦性心律的患者,首要任务是节律转复与控制。临床上有效转复并保持窦性心律的药物常有胺碘酮、索他洛尔、多非利特及普罗帕酮等。近年来,射频消融在房颤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大进展。经过国内外一些心脏中心的临床研究,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CAPV)使房颤转为窦律的成功率较高,且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越来越被广大学者认可5。
22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选择室律失常也强调病因治疗,此外还注重改善基质、调整神经体液活性、逆转心肌重构。能有效终止室律失常药物常有利多卡因、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利多卡因常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不过近年来其地位一度受到质疑。2004版ACCAHASTEMI指南在室性心动过速室颤(VTVF)的治疗中未推荐使用利多卡因6。2005版ACCAHA心衰治疗指南对于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在预防猝死方面不推荐使用除了胺碘酮以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7。2009版ACCAHA心衰治疗指南对利多卡因的应用较2005版相比也未做明显改动8。虽然利多卡因的促心律失常作用以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均较小,但最新指南仍不推荐使用910,可能主要是其终止VTVF的效率不及胺碘酮、普酰胺,同时还可能诱发心跳骤停,在急性心梗中反而使死亡率升高。因此,利多卡因在目前的心肺复苏及高级心脏生命支持中逐渐被胺碘酮取代11。
胺碘酮是拥有较多循证医学证据的抗心律失常药物。2005版ACLS指南中首选胺碘酮来终止稳定性室性心动过速12。目前胺碘酮的循证医学依据可主要概括为:(1)胺碘酮在治疗和预防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中疗效肯定,是首选药物;(2)在冠心病、心衰中胺碘酮的应用对死亡率影响是中性的,故对有房颤、有症状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仍可以应用;(3)在心梗、心衰、心肌病猝死的一级预防中不主张应用胺碘酮,二级预防应用可提高生存率;(4)在对心脏骤停抢救中,胺碘酮取代了利多卡因的使用,由于其存活率高于利多卡因和安慰剂13。
23副作用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引起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了新的心律失常,称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目前认为,ⅠA类和IC类药物最容易引起致心律失常作用。ⅠA类可诱发尖端扭转型心室颤动与室性心动过速,而ⅠC类药物强大的Na通道阻断作用可诱发宽QRS波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