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知者更明了为仁之理或成仁之利,从而更加努力地求仁为仁。这启示我们要重视智慧,注重学习,崇尚美德,加强文化修养、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道家:道家所说的“道德”却跟儒家完全不是一回事。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可见在老子看来,“仁”“义”“礼”不仅不是他所说的“道德”,而且还是“道德”沦丧之后的产物。尤其是这个“礼”,甚至被道家认为是败坏道德、导致混乱的罪魁祸首。关于道家的“道”,人们谈论得很多,或谓之宇宙万物的本原,或谓之万事万物的规律,它创造一切、主宰一切又无所不在,总之是一切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缘由,从而也应该是万物和人类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关于“德”,古人常以“得”来训“德”:“德者,得也。”可以说“德”就是“道”赋予个体(个别事物)的内在品性,或者说是个体(个别事物)从大“道”中得到的自我品性。至于“道德”这个复合词,大致是在战国中后期才出现的,开始有时只是“道”和“德”两者的并称,有时则偏重于“德”,但强调它是“道”的“德”,或得之于“道”的“德”。此后才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谓道德的意思。道家所说的“道”、“德”或“道德”,都不是专属于人的,既不是人的创造物,也不是人类独有的品性,而是整个天地万物的总体的根本属性。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f万物包括人都是靠“道”“德”生长发育的,如果没有“道”“德”,也就没有天地万物,当然也就没有人。也正因为如此,人也就理所当然地应当和万物一样“尊道而贵德”,这不是什么外在的律令或规范,而是自然常态。“道德”不是人培育出来的,相反,人倒是“道德”生育出来的;人类要是不“道德”,根本就不能生存。由此可知,道家所说的“道德”,跟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德”,乃至我们今天通常所讲的伦理道德规范,并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而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东西,或可谓之“玄德”,是更加深刻的道德。道家这种对其“道德”的理解,似乎在提醒我们注意,所谓道德不仅仅是社会人伦层面上的东西,它还应当有着更加超越的形而上的依据。先秦儒、道两家所说的“道德”,含义大不一样。儒家所谓道德,具体内容就是仁、义、孝、悌、智、勇、忠、信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范畴,其核心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