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考点梳理
一、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1、春秋时期的思想家①老子的思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名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②孔子的生平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周游列国,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展作出了重大奉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出生没落贵族家庭。苦研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曾官至司寇,后去官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回到鲁国,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③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保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礼在孔子的思想中有重要地位。他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孔子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将礼与仁结合起来,认为,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没有礼,就会模糊上下尊卑的界限。怎样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孔子又提出了中庸思想。他认为“过犹不及,主张“和而不
f同,只有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仁、礼、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④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孔子开创私学,从贵族子弟到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愿意行“束之礼,都可以成为孔门弟子。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他对不同性格、不同承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⑤孔子的历史地位
尽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