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符润泽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摘要:随着教育部新课改的逐步实施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深入,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开始引起了广大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的关注。对此,拟从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做好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能力训练,力争让“音符润泽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是指通过音乐教学中美的音色、美的和声、美的节奏、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进而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演奏、演唱、欣赏等教学活动,将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殿堂。《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程的根本价值也在于通过聆听、表现音乐和相关的音乐创造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初始阶段,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对此,笔者就当前教学实际浅谈如何做好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期对今后的音乐教学水平提升提供有益的经验。一、关注情境创设、激发审美情趣处于6~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感知美、表达美的能力尚待开发,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十分重要。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激发小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有很多,而笔
f者认为,语言与音乐穿插结合的方式最为有效。具体来讲,就是要善于创设美好的音乐情境,以语言故事穿插的形式帮助小学生聆听乐曲、感知乐曲。在课堂引入阶段,任课教师应当坚持以音乐引导为主,语言讲解为辅。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音乐课堂上,应当坚持音乐贯穿的方式,引导小学生自我体会和自我感知。每一个人对于乐曲的理解和情感发散不尽相同,所以,不论在音乐教学还是在音乐鉴赏中,都应坚持以乐曲贯穿、以节奏律动、以语言配合的方式,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帮助小学生提高情感的自我感悟能力和美的自我鉴赏能力,进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故事的穿插也十分重要。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作品的题材广泛,其中所蕴涵的文学内涵也十分丰富,因此,任课教师应当及时地把握音乐内容,寻找相关的文学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体会乐曲中的美,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又提升了学生自身对“美”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审美的情趣。
二、重视个性发展,拓展审美空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领悟能力和表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