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民自发地尝试一种新办法,即后来被统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1年底,全国90的农村已经普遍采用了这种办法。1982
f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它从此成为中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在农村改革取得突破的鼓舞下,城市经济体制也全面展开,打破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一统天下的格局,改变企业原先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的所有制格局。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纲领。以此为标志,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与改革同步,对外开放工作也正式启动。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建立经济特区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半年时间的酝酿,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广东、福建两省作为对外开放的试点,允许这两个沿海省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加快经济发展。198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1984年春,进一步开放由中国北部到南部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初,决定开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随后再开放辽东和胶东半岛;1987年后,建立海南省,把海南岛建成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样一来,中国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开放新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陆续涌现,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市场步伐,而且大大增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经历了从1978年底以来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增量式发展。但是,直至1992年前,中国的改革究竟应当朝哪个方向走?它是以完善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目标,还是建立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人们的看法并不是一致的。中国的改革最初的指导思想是,计划和市场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让市场发挥调解和补充作用。与此相呼应,改革先从“体制外”入手,即在非国有部门倡导建立市场导向的企业,依靠它们实现经济的增长。由此在中国出现了体制内“计划”与体制外“市场”并行的“双轨制”格局。这一战略有效突破了体制内改革的瓶颈。随着乡镇企业、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合资、外资企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份额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增长。改革的实践推动着人们的思想和经济理论的发展。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强调“要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