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这个文件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已蕴含着市场化改革的取向。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进入一个艰难的阶段,长时间以来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双轨制”造成了相当多的问题,“计划”与“市场”之争随之硝烟直上,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观点又重新流行起来。当中国的改革有可能迷失方向的时候,邓小平再次发挥了巨大作用。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一
f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邓小平南方谈话,解答了人们心中的疑虑和困惑,有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来说,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改革开放已经告别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进入全面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整体推进的,尤其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目标的确立,政治体制改革及其他各个方面政策的调整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早在1978年冬季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随后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作出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也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决策。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不像经济体制改革那样引人注目,但内容十分丰富,总体在稳步推进。如,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逐步实现依法治国实行基层自治与扩大基层民主、推行政府机构改革,完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此外,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交往活动日益活跃。1978年8月12日,中日两国签署《和平友好条约》。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活动,稳定和改善了中国的外部环境。是你该改革开放的政策后,中国外交工作的任务发生了根本转变,主要就是配合国家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