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形式的发展呼唤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站了出来,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一系列重大的决定使得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转折的标志。从此,中国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1979年起,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关系进行全面调整。这次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变长期存在的积累率过高和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调整的重点就是理顺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调整经济政策的同时,党开始着手为“文化大革命”以及从前的政治运动造成的冤假错案全面平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调整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关系。全面平反和大范围地调整社会关系,使得中国人能够身心自由、满怀热情地投身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客观评价了毛泽东的一生,对建国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了初步概括。这个《决定》的内容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党,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这一《决定》的通过,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结束了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思想混乱,团结一致地承担起中国改革开放的重任。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的改革首先是在农村取得突破的。1978年,安徽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受灾农民吃饭成了大问题。为了帮助农民渡过难关,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集体撂荒的土地借给农民耕种,收获归自己所有。这一措施有效地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果不仅战胜了当年的旱灾,而且收获超过正常年景。受此启发,安徽和全国一些地区的农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