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返老还童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精神得到净化恢复到素朴和谐的心态。所以老子一再强调说“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十章》这就是说只有弃绝一切知识和经验涤除一切精神上的污染使其一尘不染“见素抱朴”才能“无为而无不为”达到“道”的和谐境界。故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四十七章》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上述观点。他认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齐物论》在庄子看来“道”往往被微小的成就隐蔽起来话也往往被漂亮的言辞隐蔽起来于是就有了儒墨两家的是非之争。如果各以所是而攻其所非就不如“以本然之明照之”王先谦注。所谓“本然之明”就是“道”的本来面目。而要恢复“道”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排除一切隐蔽大“道”的“小成”亦即局部的、片面的知识和经验。庄子又说“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疲。虚无怡淡乃合天德。”《刻意》庄子这里所谓的“知”指人的智慧和知识所谓的“故”指事与物引申为人的经验。他认为人一旦有了智慧、知识和经验就有了“成心”有了“成心”也就有了是非而“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德充
f符》。所以说“多知为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道若彼知之则是离之”《在宥》。只有“去知与故”才能够“循天之理”只有“其神纯粹才可以“合天德”与“道”为一。当然庄子也并非一味反对知识和经验他反对的只是世俗社会的“一曲”之识。因此庄子主张要有“真知”“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大宗师》。所谓“真人”即是“才全”之人他们之所以有“真知”是因为他们排除了世俗的“知”一切都顺任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冥会自然之“道”的真谛。
庄子又说“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惑乎”《则阳》成玄英疏曰“所知者俗知也所不知者真知也。”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去小知而大知明。”《外物》所谓“以无知知”《人间世》“不知而后知之”《徐无鬼》都是说明只有去除了世俗之知才能够知“道”。
既然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摒弃俗知呢道家提出了“虚静”的方法。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