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哲学中所述“虚静”不仅道家有所论述而且儒、法、佛各家都有论及。如《荀子解蔽》说“虚壹而静”。《管子心术》说“天之道虚地之道静”。《韩非子扬权》说“执一而静”、“虚以静后”。虚静说是先秦时期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涉及到人格修养、思维方式以及宇宙论和认识论等。对于后世文艺美学中虚静说的形成这些认识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其中影响更直接、关系更密切的还当是以老庄为主的道家虚静说。不过老庄讲“虚静”首先是哲学意义上的“虚静”是在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基础上所讲的“虚静”。因为中国古代哲学特别关注理想人生问题注重人的修养在实践人生理想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儒家讲修身并把修身扩充到整个社会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道家也是如此它把“道”看作整个宇宙的大和谐其目的也是要实现其“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目标。道家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作为主体的人也必须是和谐的可是现实社会中的人都被所谓的礼义道德智慧巧利等等所污染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修养功夫以把这些妨碍主体和谐的蔽障统统加以清除恢复其原始的素朴状态。这种特殊的修养功夫就是虚静的心态。一、虚静说的缘起
道家“虚静”的观念源于老庄哲学与老子所谓的“道”和庄子所谓的“天”有密切的关系。虚静说的提出是道家对其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道家认为“道”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和谐境界具体表现为无声、无形、无欲、无为“昏昏默默”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作为万物之本的“道”其本质特征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最大的和谐。那么受“道”支配的人世间的一切活动当然也必须是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与“道”相合为一无往而不和谐。但是在道家看来现实社会的人却是极不“和谐”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他对儒家所提倡的礼乐仁义为学修身等说法表示了极大的蔑视认为恰恰是这些东西悖乱了人们的心态。因此老子主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章》这实际是要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章》恢复到原始的无知无欲状态亦即“婴儿”式的天真无邪状态。但是事实上人们又不可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