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研究阶段。
(一)引进国外研究成果阶段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英语、日语的性别语言研究成果被我国外语界学者翻译、引进。1979年,王文昌发表了名为《Chairma
还是Chairperso
?美国的妇女运动与语言改革》的论文,介绍英语国家语言性别变异的研究成果。自此,国内语言学界迎来了语言与性别研究的浪潮。
另外,一些翻译家也自觉翻译英语国家的研究成果,如2004年,艾晓明翻译的《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
(二)独立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大概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对汉语中的性别变异问题进行研究,并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此阶段的成果颇丰,语言的性别变异研究蓬勃发展,众多学者纷纷发表期刊文章与专著,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讨论。
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这几方面:(1)语言性别歧视,我国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是吴长镛、姚云竹于2002年发表的《汉语中的性别歧视》(2)语言的性别变异的表现,包括语言结构、言语表达风格、语言能力的差异等方面,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各个子系统。如胡明扬对北京话“女高音”的调查、张莉萍对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研究性别差异在言语交际上的体现,例如话题选择、称赞语、语气词等的使用。
(三)近几年国内出现的研究新领域
近几年,国内出现了一些关于语言的性别变异研究的新领域。2014年,梁娴发表了《主持人性别差异对电视访谈类节目会话机制的影响艺术人生于鲁豫有约的对比分析研
f究》一文,她以《艺术人生》和《鲁豫有约》两个节目为研究语料,探讨了由于性别差异,主持人在进行节目访谈时,对话机制的不同。
2014年,赵诗文发表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萧红与萧军小说中语言的性别差异》,她以萧红和萧军两位不同性别的作家为代表,从词汇、句式、修辞等方面出发,以及人物对话风格等角度,研究了性别差异对小说文本的影响。
2019年,冯培华发表了《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语言性别差异实证研究以兰州地区高校为例》文,将语言与性别问题与网络身份、网络语言结合起来思考。
郭全生于2012年发表的《护肤品品名词语及其性别差异研究》一文中,提出护肤品的品牌名词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与男女的生理特点、审美差异密切相关。2012年,向梅将性别语言拓展到大学生求职语领域,她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指出,由于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所使用的求职自荐书和面试用语具有明显的差异。
三、语言的性别变异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从研究的内容来说,都存在过于强调两性语言的差异问题,对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