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学者们的关注,学界出现了大量关于语言和性别的观点和研究。英国女性主义学家安妮奥克利在其1972年发表的《性别、社会性别与社会》书中,提出了生物性别、社会性别这两个概念,并指出,性别关乎生理区别,而社会性别关乎社会。她认为,社会性别的产生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受到社会各个因素,例如文化、心理的制约、影响,它是所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男性或者女性气质特征的概括。
1975年,莱科夫在《语言与女性的地位》中提出了“存在妇女语言”的观点,并列出了这种妇女语言的八个特点。她认为,男性语言处于支配地位,而女性语言处于从属地位,女性语言是对男性语言的背离,是不规范的语言,她的研究很明显受到了以往理论经验的影响,她的这一理论称为“控制论”,并对后来性别语言的研究方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而语言性别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成为了研究的热门。
1980年,斯彭德发表了《男人创造语言,该文认为,在男权社会,男人掌控英语语言是自然而然的结果,男性创造了英语语言以及其语言文化逻辑。同时期的学者还将性别语言的研究涉及到社会根源层面,推动了这一研究进展。1978年,由美国科学院出版的论文集《语言、性别和性:差别有意义吗》中的序言提出要建立“性别语言学’,这一号召。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约翰甘柏兹的《语言与社会识别》发表,他认为,男女语言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但是由于处于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中,男女性受到了不同言语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气质,交际风格自然也不一样。这一观点使得‘差异论”开始兴起,不同社会背景对男女不同交际风格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1990年,坦嫩发展了这一理论,在《你误会了我:会话中的男人和女人中指出,社会期待和社会要求对男女语言特点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在古代,传统社会要求女性要
f温婉体贴,相夫教子,所以女性语言表现出细腻、委婉的特点,而社会要求男性有男子气概,不拘小节,所以男性在言语交际中表现出直截了当、比较理性、简洁的特点。
(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这个阶段是“建构论”的繁荣阶段。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克特和麦康内尔,她们认为,社会性别不是针对个体来说的,而是统一的实践群体的结果。在这个时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二、语言的性别变异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语言学界对语言的性别变异研究是开始得比较晚的,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大概可以分为引进国外研究成果阶段和独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