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
作者:赵振华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6期
【摘要】建国60多年来,我国在不同发展时期,由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理念: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赶超式为主的发展理念;从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阶级斗争至上论;1978年至党的十八大,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五大发展理念。梳理不同时期的发展理念,旨在发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关键词】发展理念经济发展五大理念【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赶超式为主的发展理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我国的发展理念基本是赶超式,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基本上属于恢复式增长。经过长期战争,我国国民经济遭受重大破坏,亟待恢复。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召开了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和《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提出要合理调整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完成土地改革等。经过三年时间,国民经济初步得到恢复。1950年、1951年、195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234、19、183。到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超过了战前水平。
第二阶段是从1953年到1957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并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理念。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于同年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平稳增长而且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农关系和谐,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原计划提出十到十五年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了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存在盲目和急躁的问题。
第三阶段是从1958年到1966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纠正。1958年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