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实验室消毒规程1目的规范实验的消毒工作,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2适用范围适用于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消毒。3定义31消毒杀灭或消除实验室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微生物,达到无害化。32灭茵杀灭一切微生物。33清洁通过刷、吸、干擦、洗涤或用浸泡肥皂水或清洁剂的湿布拖擦等方法去除污垢、有机物和污渍。4职责41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和生物安全事故后污染环境消毒效果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42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消毒工作的监督检查,参与生物安全事故后污染环境消毒效果评价工作。43专职消毒部门或人员负责责任范围内的集中消毒和一重大生物安全事故的环境消毒工作。44实验室人员负责责任范围的常规消毒和意外事件、生物安全事故的紧急消毒工作。5消毒要求51基本要求511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实验环境均视为被污染,必须进行及时、彻底、有效的消毒处理。512所有被污染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在清洗、储存或丢弃之前必须经过适当的消毒或灭茵。513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方法。514根据需要应对消毒工作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消毒方法、消毒操作人员等。515必要时在工作台面铺用消毒剂浸泡过的消毒巾。当有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溢出或溅出时,把消毒剂倒在消毒巾上面以及可能污染的区域内,至少作用30分钟,然后把消毒巾移走,并用另一块消毒巾把污染区擦干净。用过的消毒巾应作为实验废弃物处理。所有操作应戴手套或双层手套进行。516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时应避免对环境造成化学性污染。517对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必须妥善保存,确保在使用之前不被污染,否则应重新消毒。518带出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物品应进行密闭包装,外包装必须保持清洁,必要时对外包装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519因发生生物安全事故被封闭的实验环境(包括运输工具等)在消毒后必须通过消毒效果评价,确认达到相应要求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消毒效果评价报告应包括评价工作的方法、时间、参加人员、评价意见等。52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选择521根据消毒对象和病原微生物的类别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522必须使用合格的消毒器械或消毒剂。严格按照规定的作用浓度(或强度)、作用时间和作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