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增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人均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795上升到2002年的1798,同期人均医疗费用增长速度由1380减速到80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医疗费用的弹性系数由174降低到045。这说明居民用于医疗的支出能力增强。以健康观念为主导的新型生活方式已经替代了温饱型的生活方式,人们不仅关注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提高健康水平,而且更舍得在保健卫生上加大投资。据卫生部门统计,与90年代初期相比,2000年我国人均卫生总费用增加3.9倍,社会卫生支出增加2.4倍,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增加7.36倍。表3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变化表19952000200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2836280874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速度7951798人均医疗费用支出166783083735977人均医疗费用平均增长速度1308801弹性系数174045从1978年到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575降到377农村由677降到462。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26日最新公布的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城市为371,农村为456,均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见图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家庭和个人用于医疗、教育等的消费将有大幅度的提高。(四)医疗改革为民营资本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西方发达国家,民营医疗机构很成熟,美国民营医院比例为653%,德国民营医院比例为656%,而我国目前仅有1%是民营医院,营利性医疗机构所占的比重更低,在05以下。发达国家美国营利性医疗机构所占比重10左右。从年人均医疗消费来看,美国为4090美元,德国为2339美元,澳大利亚为1805美元,日本为1741美元,韩国为587美元,而中
f国仅为40美元,这对中国的3亿富裕人群(中国的社会财富集中于约25%的中产阶级以上人群中)来说,市场潜力和现有规模存在着巨大反差。十六大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到新的高度,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政府将强化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按照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