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仅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提供重要保障。当前,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公民道德建设尤其应提高针对性、突出群众性、增强主导性。
把握时代特征,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针对性
道德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种转变,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个性的解放,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震荡,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呈现多层次、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复杂的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认真分析时代背景,准确把握社会道德体系赖以生成的实践基础和时代特征,从理念、内容、方式及评价等方面体现时代性、增强针对性。
针对道德观念日益多样的现实,把握主导与多样的关系。当今时代,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全面开放的环境中相互交锋,出现了东西交织、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样化格局。面对转型期思想道德领域的多维形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放松。同时,也要尊重并包容多样化的道德诉求,按照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当前,特别应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背景出发,梳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活动。
f针对道德实际与道德理想存在差距的现实,把握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道德实际是道德实践的基点和起点,道德理想则是道德实践的发展方向。不从实际出发就会架空道德理想,放弃道德理想就难以改变道德实际。长期以来,我们十分注重道德理想的塑造,把大公无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