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后抓住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促其自行订正,达到掌握的目的。经常训练,就是教师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比如书写物质时,尽可能用化学式代替名称,做到“名”“实”结合;在描述物质的性质、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时,尽量用化学用语表达,这样经常训练,学生就能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三、实事求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f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
学会正确全面的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观察中,要注意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一般按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这样的顺序来观察。
(1)实验前观察要素为:①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③反应装置:用什么作反应器具、装置有何特点等;④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⑤其它,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
(2)实验中观察要素为: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
3实验后观察要素为:①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②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③仪器拆分顺序;④仪器整理等。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仪器、装置和操作→反应物→物质的变化→生成物。此外,还要及时、准确地记下每个化学实验现象,不能只记录主要的和显著的现象,而忽略掉次要的和不突出的实验现象,也不能在事后靠回忆来填补。例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观察:①实验前:铁丝是银白色金属;②实验中: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熔融物溅落;③实验后:有黑色固体生成。这样,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课堂中勇于实验探究的习惯
在初三化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让学生把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时教师可以提问:“试液为什么变红?”“是什么物质使它变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二氧化碳的作用”,有的认为“可能是别的什么物质引起的”,还有的说“是水的原因”……这时,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用蓝色石蕊试纸簇成的干燥小花先放到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注意观察,小花没有发生变化;又向另一朵相同的小花上喷水,也无现象发生;再把湿润的小花放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