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在计划审计工作(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
发现在金额(数量)上重大错报。3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则应制定较低的重要性水平);(2)审计的目标;(3)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4)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4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适当的基准×适当的百分比。(1)基准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基准,基准不是一成不变。注册会计师通常选择相对稳定、可预测且能够反映被审计单位正常规模的基准,如果营业外收
入或税前利润不稳定,不可预测,不宜用作基准。(2)百分比①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经验;②考虑百分比与基准的关系;例如:税前利润对应的百分比通常比营业收入对应的百分比要高③不需考虑与具体项目计量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3)要求①每次审计都应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②每次审计只应确定一个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如果采用不同的基础确定的重要性不同,
应选取最低的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
(三)特定认定的重要性水平特点:无须每次审计制定,如有,可以是多个。1不是每次审计都应确定特定认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制定,应考虑下列因素:(1)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特定项目计量或披露的要求;(2)与行业相关的关键性披露;(3)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的特定方面。2每一财务报表可确定一个或多个特定认定的重要性水平;3特定认定的重要性水平一定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但多个特定认定的重要性水平
之和可能高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4某些错报虽低于整体的重要性水平但高于特定认定的重要性水平,但也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
经济决策,因此该错报也会影响审计意见。【考点七】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特点:每次审计必须制定,且可以是多个。(一)定义
第7页
f审计(总复习)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二)定量确定在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时,注册会计师无须将整体重要性水平平均分配或按比例分配至各个报表项目的方法来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而是根据报表项目的风险评估结果,运用职业判断来确定,通常应考虑以下因素:财务报表整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