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必须要有深度的研究和逻辑的认证。而事过九年,还能记得这些公司的名字,也是源于当时逻辑推断的“快感”。
2008年:危机中的转机
无征兆的危机开始了。当我们还沉浸在大牛市“上半场”的喜悦中时,金融危机悄无声息的蔓延开始。但如果仔细回忆,无论是产业还是全球研究报告,没有任何信息预测这一危机。大家都在忙着扩产,忙着积累库存,忙着等待需求的旺季。年初的产业报告,传递的是LCDTV和笔记本电脑加速渗透的逻辑,传递的是GPS、游戏机、个人商务助理等新应用的期待。辩证地看,金融危机的正面意义是,让我们更加严谨的上下游论证产业和投资机会,无证据,不成立。同时,危机后海外资本开支严重放缓,为中国企业崛起提供黄金时期。
f案例五:库存分析方法:令人厌恶的bb值
其实,基本面的恶化直到2008年下半年才开始的。2008年的上半年的下跌实现的是从上而下宏观预期带来的下跌。此后的多次案例证明,大的上涨和下跌的第一波,都不是数据的变化,而是预期的变化。这也是,很多投行出身的分析师很难适应投资研究的原因,因此投行更看重数据的事实。第一波的过程的预测靠两点,一是逻辑分析,二是试错。
基本面的下行也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需求并未反映,但中间环节库存开始波动;第二个过程,下游和终端需求的下滑。我们容易看到的是第二个过程真实数据的波动,但第一个过程库存的波动,其实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电子行业而言,这一波动更为显著。从某个元件到消费者,往往经过元器件模组代工品牌经销商消费者六个环节,当消费者环节5的下滑时,每个环节进行下降5的库存的反馈,到元器件环节,即构成30的下滑。
真实情况也是如此,2008年四季度危机点燃后,我们看到的数据证明,需求端下滑10左右,但上游出货量下滑4050。
2008年,大行其道的分析方法是bb值。但我们一再强调,bb值只是反映过去的事实,对未来的预测,毫无价值。不能因为过去的数据,构成对未来判断的依据。
所幸,我们通过试错,发现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台湾上市公司每个月公布月度数据,我们发现,对于成熟的台湾电子行业来说,将所有上游和下游上市公司的月度收入加总的比值,是一个稳定在06507左右的数值。当这一数值开始上升
f时,代表产业在补库存,当这一数值在下降时,代表产业在清库存。2008年9月开始,我们发现这一数值开始跌破06,异常值的出现,代表产业开始清库存行为。而且均衡一旦打破,一定会由于传导效应持续,一般来说持续36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