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年我主编的《再解读》,副标题是“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收集了一批学者的论文。这些论文处理的对象主要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比如萧红的《生死场》,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及《白毛女》等等,也包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经典的一些作品。这本书的影响在于提出对一批经典作品进行多层次的文化意义上的研究。但正因为它是一本论文集,我觉得还是参差不齐,不是一个有整体构想、一以贯之的研究。而《流动的图像》是我自己的一个研究成果,虽然只有六章,但总的来说有一定的延续性,相对严谨一些,在研究对象方面也更明确和集中一些。如果把这六章的内容做一个勾连,我们可以看到,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当下,视觉文化的变迁经历了好几次转换。两本书在方法论上有一定的关系,但在所关注的问题上有很大区别。
f重提“再解读”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对1993年的论文集做一个回应,因为那本书在国内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曾经有过一定的影响,很多学者都认为《再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或者是为研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经典作品提供了一些新的方法或事例。在今天这个环境里面重提“再解读”,也是为了换一个更大的角度来看中国现当代的文化发展。我们在观看当代中国一些文化现象的时候,需要有不同的角度,视野应该更开阔一点,应该在一个变动的全球语境里来思考一些问题。
现代中国的文化生产方式之间经历了许多转换南都:书中有大篇幅围绕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一些经典作品,并使用“文化生产方式”的基本框架,它的意义是什么?唐小兵:一般来说,可能我们常常会把艺术和政治作为两个互相排斥的概念来考虑,但我更认同的一个角度是把政治和艺术看成是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个概念。我在这本书里更倾向于从“文化生产方式”的角度切入。中国的文化发展,从20世纪中叶至今,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有的一个经验。我们几代人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21世纪,其实经历了很有意义的不同的文化生产方式之间的转换,比如不同的制作电影的方式,不同的生产艺术作品的方式。我觉得我们在很多的学术研究里,应该更多地从生产方式、运作机制它想解决的问题,它想回答的问题,以及它想提供的文学艺术产品这个层面来考虑作品,考虑不同的文化生产方式的意义及其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考虑的就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所表达的
f内容,而是这些作品的生产过程和接受过程所含有的意义,以及这些过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