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当代中国艺术家在努力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身份时,所自觉运用的众多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意识到他们的艺术创造所含有的全球意义,而不再以狭隘的眼光来期待中国艺术。而对中国读者来说,也许会在阅读中体验到某种陌生化的异趣,更能在这本书里发现在不同的语境里讲述中国故事的意义。书中所展开的
f“再解读”,不仅是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可以是当代中国读者在自身文化经验中收获认同与震撼的“再发现”。
唐小兵告诉记者,他目前大部分时间在美国全职教书,每年夏天会利用假期回国内。一方面是参加学术会议,做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地感受当下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文化形态。尽管如此,在海外研究中国还是有一个时间差,很难去对当下正在发生的文化现象做出直接介入式的评论。但他认为,不妨把地理上的疏离视为一个优势:它能够带来一个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有可能获得一种更广阔的历史感或者时空感。”
《流动的图像》正是他在这若干年里研究和教学的结果,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目睹了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变化,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新经验和新话题。这本书的写作,实际上反映了他自己视野上的拓展和转换,也可以说记录了他在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竭力去理解把握一个快速变化的中国及其丰富意义,另一个则是把这种理解传达给他的学生和美国公众。访谈
换一个更大的角度来看中国现当代的文化发展南都:你20多年前主稿出版论文集《再解读》,而新书《流动的图像》副标题里又出现了“再解读”,请问这是对当年“再解读”的一种呼应吗?两本书有什么内容上的区别和变化?唐小兵:这本书的英文版标题比较简单,一目了然,主标题是“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副标题叫“范式与转换”digmsa
dShifts。这个
f“范式转换”是科学史上的一个概念。我们理解世界时其实是有认知模式的,换了一个不同角度、换了一个范式以后,就能看到一些新的东西。这本书很大一个动机是想指出,海外的中国研究有进行一次“范式转换”的必要性。我觉得,这个研究领域里对当代中国、对现代中国的理解和研究有很多局限,有很多成见,需要认真地梳理一下。而中文版标题“流动的图像”出自第五章里提出的概念,具体地说,就是当我们看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是观察其他视觉文化现象的时候,应该把一个单独的图像、具体的视觉环境看成是动态的图像之流的环节,而不是孤立、僵死的画面,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图像之间的连接和变化,有一种变动感、历史感。
199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