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案例背景】
《狼》教学案例
青少年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喜欢寻根究底;他们喜欢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他们往往既不轻信盲从,也不迷信权威。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对于所学的知识,他们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勇敢地向权威挑战。这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学会学习的核心。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最终的阅读要求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就学生来说,正是通过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等认识活动,逐步求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各种品质,不断地从一个水平跳跃到另一个水平,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变。只有学生自己有问、肯问、会问,才是完全主动的;只有主动问,主动学,主动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才能营造出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因此我觉得应该给学生留下许多自我思索、自我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在课堂上进行解答,来深入地学好文章。这样鼓励学生在接受书本知识的同时,养成质疑习惯,提高质疑能力,努力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
【案例描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将这一核心贯彻落实到位,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大教育思想,并使其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呢当然,学生一旦有了自由放飞思想的动力与时机,那流溢在课堂中的智慧的火花,的确能令老师吃惊。下面,就以《狼》这篇文言文为案例:
《狼》一文中,敢于对“老屠夫、老狼”说“不”。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狼》一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是屠夫,在途中遇到两只狼,那你会怎么做”
f面对老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性。一个个“假如我要是屠夫,途中遇到两只狼,我会这样做:……”表现出学生奇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学生(一):“我要是遇到两狼,决不会像课文中的屠夫那样笨,先‘投以骨’,让‘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然后等到前狼快吃完骨头的时候,再‘复投之’。我觉得这样未免有些太可笑了。要是我,就会把这两块骨头一起投向两只狼,让两只狼同时得骨止,这样就可以借机甩掉它们,就可能不会遇到后面的麻烦和危机了。”
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