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曾家中学唐明国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
性。3、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4、本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引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术语、
典型事例,论说道理。我们从文中可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自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
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
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
f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人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和结构。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段落层次提纲:
⑴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
⑵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
⑶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
2、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⑴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⑵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度。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
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