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初中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执杨朗教人使用日期课题
课型新教案授类型
自主杨集体备课日期
主备朗

主管人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掌握格物致知的含义并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抓住论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并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研讨意见
2、读一读,写一写。
cuò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
g(huá
g)不知所(措)
华裔(yì)论语(lú
)儒家(rú)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自学目标】(9分钟)
目标1、3重点
合(1)再次认真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三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目标3难点
教具
明标自学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视频导入引出新课。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并检查预习情况。1、了解作者。【知识链接】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76年与里克
释有疑难的地方同位或小组局部交流。
检查反馈:(1)a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a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2)提出问题
b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312)
分析问题
c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13)
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15分钟)
自由读课文,先自主思考,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完成下面问题:
f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的意义是什么?(2)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3)本文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检查反馈:
(1)a《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点(第2节)
b“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

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
消极地袖手旁观。(第13节)拓
(2)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第13段)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
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