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还有的学生在汇报时不能自已,哽咽着无法完整汇报。这样的课堂,在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收放自如,达到一个常人只能仰望的境界了。
写,是直接的“语用”。本课王老师安排了学生三次练笔的时间,分别是写鸟儿和树的外貌,写对话的提示语,写鸟望着灯火想对树说的话。如:写“鸟儿想对树说的话,开头用上“树啊,树啊”,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每次练笔时间充分,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发挥想象,以想象来填补文本空白,以想象来做实从“平淡”到“深厚”的空间虚位,可谓独具匠心而又无痕。
在此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黑板上的板书都来自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是正确的答案,如:学生在交流“鸟儿”的提示语时,一生说:鸟儿迫不及待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王老师问:为什么说她迫不及待?学生:她迫不及待地希望春天快一点到来,它又可以唱歌给树听?这个答案显然在老师的预设之外,但王老师断然将“迫不及待”写在了黑板上。这种对学生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最好说明。
2、落实三个融合,即三维目标“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王老师教学的高明之处正是他的“融合”艺术。他把学习用与内容理解融合在一起、学习语与情感陶冶融合在一起、学习语用与思想梳理融合在一起。他能很好地创设语用情境,扩充语用内容,提升学生的语用品位,促进了孩子的自
f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相信在《去年的树》听课现场的老师,没有不被王老师的“融合”教学艺术倾倒的。
诚如王老师所说,学生动笔“写”,没有与“读”形成“两张皮”,而是高度融合。在本课中,本课安排了三次练笔,不是有意寻一个点进行读写结合的挖掘,而是以写补充,完成感性阅读的需要,达成理性阅读地收成,通过练笔补白鸟和大树的外形,感受在“千万只鸟”、“千万棵树”中认识彼此的缘分之深;通过补充提示语,感受小鸟一次次寻找大树的心情,感受它们之间的地久天长的友谊;透过鸟儿的“看”展开想象,感受鸟儿对朋友重守承诺的态度。我们来看第二次“表情描写”
(一女生读鸟儿的话,其余学生读树的对话,师读提示语)师:读得都挺好,只有一个人没读好。谁呢?生:王老师。师:当然,这也不能怪我,我读的是旁白。我这个旁白没办法读好。你看,“树对鸟儿说”,几个字?你再看,“鸟儿说”,几个字?我这个旁白没办法读啊!你能读好它吗?生:我能。我在句子里边旁白加上提示语。师: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