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教师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中国法治化的进程,而青少年法律素质如何,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小学教师的法律素质如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许多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意识并不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法执教,立法机关、教育行政机关以及师范院校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师进行法制教育。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法律素质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应该在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
心的调查显示,有403的学生曾被老师体罚过(罚站、罚跑),154的学生曾被老师打过,在对教师的370份有效问卷中,有601的教师认为本地区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这些数字说明,我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仍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法律意识淡薄问题。一、中小学教师法律意识的涵义
中小学教师法律意识是指中小学教师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自觉守法、用法,宣传法律知识,并能制止违法现象,在教育实践和实际生活中能够把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它以中小学教师掌握教育法律知识、形成教育法律信念和具有正确的教育法律评价为基础。教育法律知识是指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法律法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的认识程度教育法律信念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认为哪些行为合法并坚定不移地去实施,哪些行为违法并坚决勇敢地去制止的观点与信念教育法律评价是教师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机构的教育行为是否合法所作的判断,也包括对自身教育行为所作的判断。在我国规模宏大的教育体系当中,作为对学生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和调节作用能否发挥,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方向是否正确,关系到能否使得教育教学活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关系到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二、提高教师法律意识的必要性(一)从社会发展看①
社会的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小学教师除掌握有关的教育法规外,还要学习法规、法理的基本知识,以正确理解和运用教育法规。其次,还要懂得一些有关民事、刑事、交通、治安、经济等方面的有关法律,知道遇到什么问题该依据哪一个法律去处理,要学会用法律保护学校、班级集体利益和师生个人利益,用法律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