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肉,将猪、鸭等价廉的肉品通过特殊处理加工成牛、羊等价高的肉品,甚至有一些大型正规的动物性食品企业,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监管,也罔顾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生产过程中遵循一些行业“潜规则”,三聚氰氨毒奶粉事件波及整个奶粉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动物性食品销售环节难以控制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食品消费层次多样是我国当前的国情。在同一个城市里面既有的高端生鲜超市,又有路边摆摊的市集,既能买到可以溯源的几十上百元一斤的无公害猪肉,也能买到几块钱一斤的私宰猪肉,现代和传统的动物性食品流通渠道并存。流通渠道的复杂性首先导致了动物性食品来源无法保证,发生安全事件无法溯源追究责任,同时也为前文提到的黑心作坊和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一些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群体为了节约生活成本,往往会光顾一些不正规的销售终端,身体健康受到侵害时却无法维权。
4、多头管理导致监管不到位
由于动物性食品涉及养殖、生产加工、销售、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多个环节,管理部门包括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所、工商行政管理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涉及一些违法行为还需由公安部门配合联合执法。多头管理导致了责任不清、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行政资源内耗、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等问题,最终导致了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妨碍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
二、发挥兽医卫生工作的积极作用,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
1、贯彻执行动物性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当前国内与动物性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食品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对食用动物的饲养、防疫、用药添加、检疫等各个环节都有比较全面的覆盖。畜牧兽医在我国属农业范畴,因此兽医部门长期以来属于弱势部门,行政能力较单薄。越往基层人员、经费和技术力量就越薄弱,相反的执行动物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主体又是基层兽医工作人员。因此,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是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2、鼓励产业化和生态养殖,实行行业准入制度
在一些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出台相关鼓励政策,逐步实现散养向规模化、产业化养殖过渡。规模化养殖的优势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方便兽医部门监管,对一些动物疫病特别是有严重危害的人畜共患病可以做到及时隔离防控。兽医部门还应当引导养殖户转变养殖理念,鼓励他们减少投放不必要的药物和添加剂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