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人口流动,而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农民进城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民现金收入的三成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外出务工的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更是有目共睹。进城民工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低成本的劳动力,增强了中国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对我国的经济繁荣功不可没。同时,农民工带着资金、技术回乡兴办各类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文献综述
目前,农村城市化不仅是中国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而且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对于农村城市化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国内外学者在农村城市化的理论建设上做出了大量的努力,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建树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㈠国际盛行理论:从国际上看有较大影响的理论主要有空间区位理论、结构转换理论、中心增
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1、空间区位理论
2
f研究空间区位理论源于德国的经济学家杜能(Joha
Hei
richvo
Thu
e
,17831850),他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关系》一书,从而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另一位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Weber18681958)于1909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这标志着空间区位理论的正式诞生。继韦伯之后,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TordPala
der的《区位理论研究》(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的《经济活动的区位》(1948年)和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losch)的《经济空间秩序》(1939年)等,将这一理论推向了成熟。
空间区位理论认为,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并通过要素的不断流动形成聚焦作用,城市就是网络中的结节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由结节点连同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体系,城市对区域的影响类似于磁铁的场效应,随着距离由远而近,城市对区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这就是城市化的动力源泉。空间区位理论的贡献在于,它揭示了城市集聚效应,分析了城市空间分布体系。2、结构转换理论
人口变动和城市经济的转换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特征。西方经济学家从“二元结构”出发,分析了由农村演变为城市过程中的结构转换的三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