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劳动力,他们的或留守或出走都会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2、理论和学术价值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日显突出本文从制度和政策、社会环境、政府职能、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等层面分析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于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进一步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
1
f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可行方法,对解决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遇到的各种社会突出的矛盾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破除旧有的僵化的思维、放下包袱、解放思想、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开创灵活的思想。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产生的现实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是受土地、资本、环境和其它资源限制,使社会劳动边际产品少于维持劳动力及其家庭正常生存所需而多余的劳动力。目前,农村家庭经济单位是我国的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现今社会一个重大课题。客观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使得人地矛盾愈演愈烈,迫使人们不得不从事其他产业以寻找生存空间;同时,经济的发展让农业人口看到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现有可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使大量土地非耕地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土地的沙化、盐碱化,以及水土流失等种种原因同样导致的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00年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282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1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由于基本建设等对耕地的占用和环境恶化等原因,目前全国的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第二,耕地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于耕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膨胀的人口同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人数为110人,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现在每年有200多万人进入劳动年龄,2000年,农村人口达到10亿人,壮年劳动力达到45亿人。
第三,经济发展促使农民从收益低的农业逐步转入工业、服务业等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符合我国国情。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进城已非一般意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