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根本。这一思想被后代学者概括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此即人们所谓民本之意。孔子还主张“泛爱众”,要求统治者实行“庶民”、“富民”、“教民”的政策。他反对残害人民的“苛政”,认为“苛政猛于虎”。子产对人民的态度更为进步,郑国有人提出“毁乡校”。子产不同意,他说让百姓在乡校中“议执政的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子产身为郑国的卿,主张让百姓议论朝政,把批评他的人看作老师。这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民本思想,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光芒。
f战国时期孟子创立“仁政”之论,不但主张分给每家农民百亩田、五亩宅,“勿夺其时”川,而且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掷地有声、千古铿锵的名言,明白无误地表达了民众比国家、君主还要重要的思想。正因为民众是国家之本,所以应该“保民而王”。象夏桀、殷纣王那样“残贼仁义”的独夫,人们将他们杀死,是“诛一夫”,而不是“弑君”。与孟子同时的苟子说:“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思想对后代的皇帝如唐太宗等人影响很大。
秦汉以后,“民惟邦本”的思想更加深入民心。贾谊认为“民者,万世之本”,“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新论,并主张平分土地。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只有“行仁政”,才能符合“天意民心”。王夫之认为“无民而君不立”。黄宗羲进一步谴责“君主以一人一姓之利而夺天下人之利”,以至“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他愤怒地质问:“岂天下之大于兆人百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这是一种强烈反对专制统治的呼声,表明古代民本思想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近代以来,许多先进的思想家继承古代民本思想的传统,又引进西方民主理论,提出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蓝图。康有为打着仁义的旗号,主张“博爱济众,爱人利物”。他的理想是建立没有监狱、没有刑罚、没有军队、“至仁至治”、“尽善尽美”的“大同世界”。从这里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在康有为所描绘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人间天堂”里,古代“民惟邦本”的魂灵还在悠然徘徊。至于孙中山创立的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和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虽然从本质上讲已经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纲领,但其内容仍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惟邦本”的思想。特别是民生主义方面,尤其体现了孔子“爱民”、“利民”和“富民”的主张。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