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播”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以上这些是具体的程序,但是从这些程序中的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法律文化。3丧葬仪式背后的法律文化31懊孟追远的儒家孝道观孝道观念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礼教的熏陶和影响。儒家孝道观十分重视死,把送死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庸》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孝经》里面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
f则致其乐,病则致其优,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儒家的孝道观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时说生,事之以札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伦语为政》。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贸》。在丧葬上,孔子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淮南子祀论训》曰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死者断气之前,要由其近亲属亲自为其净身整容,穿上寿衣在葬礼上,死者的晚辈要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无论白天或是黑夜,尤其是晚上不能断了人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以及以后的守孝和扫墓等活动。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