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普遍存在着问题。从概念上讲,
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始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的叙述,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随后引入了亚星化学案例,基于前部分的分析,对该公司背景、盈余管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梳理。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普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企业、行业与政府多方出力共同解决。【关键词】:盈余管理、问题、对策、亚星化学
【正文】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理论综述(一)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国外学者最开始研究“盈余管理”时,并没有给“盈余管理”下定义,后续研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学者在各自的著作中提出了几种观点。Davidso
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的会计准则范围之内,所采用的合乎谨慎性的步骤,目的是为了达到所希望的盈利水平”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意图相关,它指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某种私利,有目的的控制财务报告披露范围的一种行为。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管理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行为。Healya
dWahle
从决策有用性的角度定义了盈余管理,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意识的选择会计估计、会计政策操纵企业盈余,粉饰财务报告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目标的行为。总的来看,国外比
f较流行的观点是从盈余管理的操纵范围和信息论的角度界定的。注1
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是从分析论证其与盈余作假的区别入手的。我国学者宁亚平通过对比盈余管理与盈余作假,认为盈余管理与企业管理层目的密切相关,它带有明确的自利目的,指的是通过调节收益的期间分配对账面盈余进行修饰,使账面达到预期标准的行为;盈余作假是管理层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它的显著特点是管理层行为违背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注2
由上述分析可见,学术界目前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尚未达到共识。本文认为,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客体是企业盈余。它是企业的管理层出于某种考虑,通过对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披露,虚构交易等对企业盈余进行的操纵。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不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