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开始,直到开挖面到达观测点之前所产生的沉降,是随着盾构掘进引起地下水位降低而产生的。因此,这种沉降可以说是由于孔隙水压降低、土体有效应力增加而产生的固结沉降,②开挖面前部沉降或隆起:指自开挖面距观测点极近(约几米)时起直至开挖面位于观测点正下方之间所产生的沉降或隆起现象。多由于开挖面水土压力不平衡所致,③盾构通过时沉降或隆起:指从开挖面到达观测点的正下方之后直到盾构机尾部通过观测点为止这一期间所产生的沉降,主要是土的扰动所致,④盾尾间隙沉降或隆起:指盾构机的尾部通过观测点正下方之后所产生的沉降或隆起。是盾尾间隙的土体应力释放或注浆加压而引起土体的弹塑性变形,⑤后续沉降:指固结和蠕变残余变形沉降,主要是地基扰
4沉降槽分布形式分析41横断面沉降曲线
图1、2是不同里程处隧道上方地表横断面沉降槽分布曲线。一般地,隧道中线上方沉降量最大,沿两侧逐渐减小,大部分沉降曲线形状基本符合Peck的正态分布曲线。但有一部分沉降曲线左右并不对称,特别是左线隧道(后行)沉降曲线,大部分向右偏移,即左线隧道右上方地表沉降量较大,这除了与左右地质条件差异有关外,主要是由于受先行隧道(右线隧道)的影响,此外还可能与注浆以及刀盘旋转方向有关。因此,地表沉降量最大值往往不是在隧道中线上方,而是出现在左右线隧道之间偏向后行隧道中线附近,当左右线间距较小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图1
横截面沉降槽分布曲线图(左线隧道后行隧道)
图2
横截面沉降槽分布曲线图(右线隧道先行隧道)
关于横断面沉降槽分布规律前人已进行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沉降槽计算模型,如Peck公式(1969),Attewell公式(1981),O’ReillyNew法(1982),藤田法(1982)等。其中应用最广
第2页
f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级职称论文
动和有效应力增大所致在这过程观测该观测点沉降量随机头位置变化的曲线(图3);另一方面,考察同一时间沿机头前后分布的观测点沉降量的变化情况。即在线路中线上方地面每隔5m间距布设一个沉降观测点,当这些点位于盾构掘进沉降影响范围时,考察在同一时间这些观测点沉降量的分布情况(图4)。
注意的是,上述结果是在盾尾同步注浆正常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注浆压力、注浆量不足或注浆不及时,盾构通过后还会产生相当大的的后期沉降。施工实践表明,只要注浆不正常,往往就会出现比较大的沉降量。在存在软弱地层且周边环境对地面沉降控制要求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