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厂商已进入10
m以下工艺节点
212、晶圆代工不断向国内转移
产业结构变迁伴随下游需求变动催化半导体产业不断转移。半导体产业自形成起发展至今,经历了“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转移过程,半导体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发生转移的根本原因。半导体的发展始于美国,1947年晶体管在美国问世,由于性能不稳定、成本较高,主要用于军事领域。1959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发明了集成电路,半导体开始进入大型计算机时代,美国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创新产品的优势引领着全球半导体的发展,从大型计算机向小型计算机、IC部件过渡。半导体产业第一次转移发生于上世纪60年代,日本抓住“电气化”高峰期的机遇,大力发展家电行业,产生东芝、索尼、松下等家电巨头,催化了对半导体的需求。80年代90年代,PC的需求量不断扩大使得存储芯片和微处理器逐渐标准化,美国基于技术上的不断开发重新占据优势。90年代,日本经济崩溃,韩国三星、LG等抓住机遇,以强大的资本、政策优势推动产业投资,致力于存储器的发展,抢夺半导体市场。与韩国不同,台湾地区选择了晶圆代工的道路,1987年,台积电成立,半导体产业再次转移。
21
f图24:半导体产业转移路径
行业发展打破“一条龙”的运营模式。伴随行业的发展,半导体的运营模式也在不断变化。纵观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史,到目前为止,全球半导体企业的运营方式主要分为4种。1)IDM(I
tegratedDesig
a
dMa
ufacture)模式,即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一直到投向消费市场的一条龙模式,传统的半导体巨头如英特尔、三星等均采用该模式;2)Fou
dry模式,是IC设计和IC制造分离的模式,即代工厂。这主要基于行业的发展带来的逐渐深化的行业内分工,首先表现为IC设计中的EDA等工具类业务独立出来,随后1987年台积电的成立标志着Fou
dry模式的正式诞生;3)Fabless模式,即专业从事IC设计的模式,如ARM公司、NVIDA和高通等;4)Fablite模式,是介于IDM和Fabless之间的一种模式。全球半导体企业的经营模式正由IDM向另外3种垂直化专业分工的模式转变。图25:半导体产业模式由集成向垂直分工变迁
晶圆厂数量不断减少。根据ICI
sights的数据,截至2016年12月,全球范围内拥有8寸、12寸晶圆厂的公司数量分别由峰值的76家和29家降
22
f低至58家和23家。20092017年全球已有92家晶圆厂被关闭或变更更用途,其中6英寸厂数量占比最高,高达41,其次为8英寸厂,占比26。从地域来看,这些晶圆厂中,日本地区有34座,占比37,北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