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胫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掌握胫骨疲劳性骨折特点并正确诊断。方法:
结合临床实际病例。结果:临床特点是活动后疼痛,休息后好转,无夜间痛;局部压痛肿胀,应力试验时疼痛;X线片开始2周~4个月可能为阴性,随后表现局部骨膜反应,进而骨膜下骨髓内骨痂,后期形成新骨。治疗采取保守治疗,石膏固定。结论:胫骨疲劳性骨折的诊断,要注意与骨髓炎、骨肉瘤和骨样骨瘤区别,预后良好。
【关键词】疲劳性骨折;胫骨;行军骨折;X线
临床表现:1、损伤部位出现逐渐加重的疼痛为其主要症状。这种疼痛在训练中或训练结束时尤为明显。2、体检有局部压痛及轻度骨性隆起,但无反常活动,少数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3、X线摄片,在出现症状的12周内常无明显异常,34周后可见一横形骨折线,周围有骨痂形成,病程长者,骨折周围骨痂有增多趋向,但骨折线更为清晰,且骨折端有增白,硬化征象,因此,当临床疑有疲劳骨折,而X线检查又是阴性时其早期诊断方法是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象。病因:
健康的骨组织要发生骨折,非有巨大暴力不可。但在骨的某些相对纤细部位、或骨结构形态变化大的部位,都易产生应力集中,当受到较长时间的反复、集中的轻微伤力后,首先发生骨梁骨折,并随即进行修复,但在修复过程中继续受到外力作用,使
1
f修复障碍,骨吸收增加,反复这一过程,终因骨吸收大于骨修复而导致完全骨折。
疲劳骨折也称应力骨折,行军骨折,在一般人群中少见,但在军队新兵中多见,有报道在新兵中疲劳骨折的发生率达31据有关文献报道疲劳骨折多见于足部,而近年对发生于胫骨、股骨、腓骨者亦有报道,如果对此缺乏认识,则易造成误诊误治。
疲劳骨折好发于第2跖骨干和肋骨。第3、4跖骨、腓骨远侧和胫骨近侧和股骨远侧也可发生。胫骨疲劳性骨折少见,在部队训练中较常见,多见于胫骨中下段及跖骨,单发;胫骨中上14处骨折,且双侧同时发生少有报道,临床上易误诊。疲劳骨折的特点:
①疲劳骨折的发生是由于较小暴力反复作用于骨折部位,使骨小梁不断发生断裂,出现微损伤,当这些损伤不断积累,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时最终导致骨折。因此,一般人如有肢体过度负重,就有发生疲劳骨折的可能。
②多见于年轻人,有报道年轻是发生疲劳骨折的危险因素,从17岁起每增长一岁,疲劳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就下降28。
③多发生于新兵、运动员、舞蹈演员及慢跑者。胫腓骨、股骨、骨盆、脊柱、肋骨、尺骨、肱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