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于四川的画像石的画面,作了“养老图”的解读。赵光怀《告御状:汉代诣阙上诉制度》20,探讨了汉代诣阙上诉制度的渊源、内容和影响,是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政治制度的成功之作。李炳泉《两汉戊己校尉建制考》21,利用新出土的敦煌悬泉简材料,对汉代设置于西域的重要职官戊己校尉,进行了全新的考释,订正了前人的不完善之说。指出其职树情况是:西汉元帝至哀帝和东汉明帝时所设的戊己校尉,实际上均为戊校尉和己校尉,后又都合并
f为戊己校尉一职作为中央派往西域的驻屯兵的军事长官,戊己校尉除听命于中央,还要受敦煌太守节制,东汉后期则由凉州刺史令护。勾承益《西汉前期刘氏诸侯王的“相”》22,对西汉前期刘氏诸侯王“相”的作用、“相”称谓的设置和变迁、“相”与诸侯王的关系、汉廷任“相”的方式和标准、“相”的行政职能等作了讨论。勾承益本年度尚有《先秦礼学》23一书出版,可见他对礼制、官制素有研究,故所论本末兼顾、脉络清晰。吴荣曾《汉代的亭与邮》24,根据近年间新出简牍材料,论证了三个问题:汉代的亭,其性质是禁盗贼,与乡是平行关系邮在西汉时是地方上的文书传送体系中的一种机构,东汉人以为西汉时邮被置取代是没有根据的汉代的驿,主要指传送文书、信件的驿马,驿成为驿站当在汉以后。后两说均有改写成说的意义。还有以下几篇文章,也值得注意。高荣《秦汉邮书管理制度初探》25,史云贵《西汉侯国官制考述》26,乔国华《汉武帝时期中朝形成过程简析》27,王谨《王莽与州刺史改州牧》28,卫广来《西汉出宫人制度考实》29,讨论虽各有其侧重点,但均有自己的创获。关于秦汉爵制的研究成就显著,而且大多是利用新出简牍材料立论,为了照顾综述“话题集中”的要求,皆下移到第七个专题中介绍。
f三经济史与社会史研究本年度的经济史研究状况,突破了惯有的平淡,而表现为生动活泼。几个较为集中的讨论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1新出简牍材料,推动了研究的深入。高敏是利用《张家山汉墓竹简》材料加深经济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西汉时期的“傅年”初探读〈张家山汉墓竹简〉札记之六》30一文,在运用研究秦时服役者的年龄问题的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张家山汉简的有关材料,再一次论证了秦时始役的年龄是15岁的观点。他的《论西汉前期刍、税制度的变化发展读〈张家山汉墓竹简〉札记之二》31,对云梦秦简、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简牍、张家山汉简中有关秦r